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与酒相关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智深醉打山门,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等。
酒是宴享活动、宗教仪式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人对于情感的一种表达方法。无论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如此。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酒,向来有“百药之长”的称号。由于酒具有行血脉、散寒气、通阳气的功效,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的说法,也就是医者酒也。
除此之外,汉字有义寄于形的特点。“医”的古代繁体“醫”由“医”、“殳”和“酉”组成。根据资料《说文解字》对“酉”的解释“八月黍成,可爲酎酒”。我们可以认为,在甲骨文时代,酒和医学已经有着不解之缘,甚至更加密切。
距离今天已经有接近两千年历史的《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醪醴论”的说法:“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在这里面的汤液,就是今天的汤药煎剂,而”醪醴“就是药酒的意思。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盛赞:药酒是“天之美禄也”。
那么在中国古代,药酒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呢?
一、 甲骨文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药酒“鬯其酒”
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曾在《殷墟书契前论》记录,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录。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
“鬯”是甲骨文时代用于祭祀的一种酒,而“鬯其酒”极有可能是一种既可以用于祭祀,同时也可以用于医疗的药酒。同时这段资料表明,在殷商时期,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制造药酒的方法,并且这一时期的大夫将酒与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病人。
在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这里面记载着三十多个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疥瘙等疾病。
其中,《养生方》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着中国古代关于制作药酒的各种药材,以及服用药酒的剂量等等,这也是人们所知道最早的关于酿制药酒的药方。
“为醴:细斩漆、节各一斗,以水五浚,以汁煮紫葳……又浚。麹、麦麹各一斗,卒其时,即浚。黍、稻水各一斗。并,沃以麹汁,滫之如恒饮。取乌嚎三颗,干薑五,焦杜,凡三物,㕮投之。先置罌中,即醸黍其上,汁均沃之,又以美酒十斗沃之,勿挠。塗之。十一熟矣,即发,勿釃,稍清汁尽,又以酒沃,如此三。以晡时饮一杯。已饮,身体痒者,摩之。服之百日,令目明,耳聪,末皆强,病及偏枯。”
二、 汉朝时期药酒使用开始普及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这本著作详细的记载了药酒的相关信息,并且在《素问·血气形态》中,还曾经详细的记载着这样一条病历:“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药”。所以早在先秦时期,药酒就已经在医术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发展到汉朝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药酒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描绘过许多药酒的药方或案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在《伤寒杂病论》中,除了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瓜蒌薤白酒汤之外,还有很多药方都是以酒煎煮,或者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用来加强药效。关于制作,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也有记载,采取的煮服方法,类似如今的热浸法。就是将药物捣碎,按配方规定加入适量白酒,然后加热浸泡,最终沉淀过滤即可。
在上述提到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等,就是药酒的命名。在最早时期,药酒的应用和其他中药方剂一样,都没有命名。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先秦及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等。
汉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但大概总结也就那么几类。比如以药配制命名的,如羌活酒、五精酒、五枝酒等等;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如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还有以主治功能命名的,如安胎当归酒、腰痛酒等。这类命名方法在传统药酒命名上占据一定的主流。
也就是说,汉代时,药酒已经成为中药方剂的一部分。
三、 隋唐时期药酒得到广泛使用
药酒发展至隋唐时期,它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用于医疗疾病,还用于保健身体,并且药酒在各大庭宴以及祭祀的重要场合,出现的愈加频繁。由于酿酒技术的提高,药酒的质量以及医疗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被称为“药王”的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一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药酒的制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
除了制法之外,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记载着八十多个关于各类药酒的应用案例,涉及到妇科,内科等多方面。并且孙思邈还提到了过度服用药酒的危害副作用:“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药酒不但能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而且治疗外科疾病也独具风格。唐代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里就有“治下部痔疮方”的记载。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
所以在唐代时期,药酒在民间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中,应用非常广泛。孙思邈在《干金方》曾说过:“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可见,在唐朝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饮用药酒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 宋明清时期药酒发展盛行,甚至进入宫廷,成为御制药酒
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所以酿酒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比前代,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而且当时宋朝也比较重视医药事业,遍求精于医术之人。
比如人称朱奉议的朱肱,曾因当官谏言被罢官,后来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于是被征为医学博士。他写的《北山酒经》,部分记载了药酒的内容。
包括宋人集体编著的《太平圣惠方·药酒序》中就明确指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神养气,性唯剽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肠胃,善引药势。 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疴恙必治,效力可凭,故存于编简尔。”
这本《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还详细了药酒达数百种之多,里面不仅讲了酒的健体功能,还突出讲述了“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的药酒保健功能。
到了明代,酿酒工艺得到发展和提高,药酒开始进入宫廷。当时明代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药酒,并且还成为宫廷御酒,比如“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等等。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就有白术、白檀香、缩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种药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酿制而成。
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等。包括普通百姓酿制的椒柘酒、菖蒲酒等等。
到了清朝,药酒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家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药酒配方。但是此时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疗疾病,更大的用处是用于养生保健。尤其是在宫廷里,具有补身益处的药酒需求量十分大,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发展。
清朝皇帝经常饮用的一种药酒名为“松龄太平春酒”,这种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睡眠不实以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款能够养生保健的药酒,在皇宫中十分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除了这款“松龄太平春酒”,还有一款“夜合枝酒”,也是清官御制之一大药酒。夜合枝即合欢树枝,酒之药物组成除了合欢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清朝中后期,药酒在宫廷亦或是民间都十分流行,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作用,我们都能够看到药酒的身影。
发展到宋明清时期,酿酒技术已经与当今无异,相比前代而言,酿酒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提高,所以药酒的普及也就变得十分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药酒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地位。酒从“小饮酌情,大饮伤身”到逐渐成为了能够强身健体、保健的药酒,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展到如今,药酒甚至成为了各大宴席以及人情交往中的饮品,这也逐渐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
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药发展的愈加迅速。而作为中药一部分的药酒,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药酒的发展前景逐渐广阔。
药酒作为酒文化的一分子,更是中国的国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传统特色和文化历史悠久,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