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正常体温的范围是多少?
当小儿肛温>37。
8 ℃,或舌下温度>37。5 ℃,或腋下温度>37。
4 ℃是为发热(fever)。目前通常以腋温为标准,但肛温准确性好。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小儿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婴幼儿体温容易波动,尤以未成熟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小儿为明显。
很多因素可 影响体温,如高温环境、运动后、过分保暖、新生儿及未成熟儿哭闹、喂奶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1 ℃。 发热的分度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腋温37。
5~38 ℃为低热,38。1~39 ℃为中度发热,39。
1~40。5 ℃为高热,>40。
5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 临床上还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发热波峰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不同热型。
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内称为短期发热;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小儿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不规则发热、波浪热、双相热等。
小孩子正常体温是多少
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000 ℃~37.3000℃),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但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如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口腔体温范围在36.7℃~37.7℃之间 (而37.19℃仅是一个平均值),腋窝温度范围在36.0℃~37.4℃,直肠温度范围在36.9 ℃ ~37.9℃。
人体的体温虽然比较恒定,但人类个体之间的体温有一定的差异,少数人的标准体温可低于36.2℃,也可高于37.3℃。即使同一人体温在一日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昼夜间体温的波动可达1℃左右。
宝宝的体温正常范围是多少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正常人一日之间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的相差幅度,依年龄而渐加,1个月时约0.25℃,6个月时约0.5℃,3岁以后约1℃。在运动、哭吵、进食、刚喝完热水、穿衣过多、室温过高或在炎热的夏季,都可使体温不同程度的增高。
所以测量体温应在小儿安静和进食后1~2小时进行,洗澡后需隔30分钟才能测量。 测量方法:测量小儿体温,除较大儿童用口表外,年幼儿一般宜在***或腋下测试。
体温表有口表和肛表两种。在测量体温之前,应用拇、食指捏紧体温表上端,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甩表时要避免表碰坏。
读看体温表度数时,用手(通常均用右手)拿住体温表上端,横着水平方向(与眼的视线平行)缓缓转动体温表,即可清晰看出水银柱上升的刻度(就是测得体温的度数)。体温表用毕,将表横浸于70%酒精或60度白酒中消毒30分钟,取出后用冷开水冲洗,擦干后放回表套内保存备用。
体温表切忌加温消毒或用热水冲洗,以免损坏。 ①腋下测量法小婴儿可测腋温,在测温前先用干毛巾将腋窝擦干,再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而不外露,家长应用手扶着体温表,让小孩屈臂过胸,夹紧(婴幼儿需抱紧),测温7~10分钟后取出。
注意体温表和腋窝皮肤之间不能夹有内衣或被单,以保证其准确性。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平均为36~37℃。
此处简便不需脱衣,但当气候寒冷时或测温时间不足时,测得的温度可较低。 ②***内测量法肛表最准确,但对小儿刺激大。
***内测量时,选用***表,先用液体石蜡或油脂(也可用肥皂水)滑润体温表含水银一端,再慢慢将表的水银端插入***3~4厘米(婴儿1.5厘米即可),家长用手捏住体温表的上端,防止滑脱或折断,3~5分钟后取出,用纱布或软手纸将表擦净,阅读度数。***体温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6.5~37.5℃。
③口腔内测量法口表只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童,37℃以下为正常。将口表水银端斜置于小儿舌下,嘱小儿闭口(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取出,擦净后阅读度数。
注意事项 ①测量体温时,应事先查看体温表有无破损。 ②3岁以内或智力较差的小儿均需专人在一旁看护,并协助用手扶托住体温表。
③万一小儿不慎咬破体温表吞下水银时,不要惊慌失措,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一般均能排出体外,不致引起中毒。
小儿正常体温是多少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不同部位的体温波动范围如下: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之间,舌下体温较肛温低0.3~().5℃,腋下体温为36~37℃.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则不一定是病态.在同一天也可有波动,以小儿正常腋温为参照,在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的上午36.9~36.95*(2,下午为37*(2.但一般上下午的体温相差不超过1℃.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达37.5℃左右,甚至偶而达到38℃,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条件影响.相反,如果在饥饿,低热量,体弱患儿处于少动或保暖不佳时,体温可低于35*(2以下,此时量体温不升,需要采取保暖措施。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