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湿热如何调理 中医推荐六款食疗法
?有很多朋友发现自己的皮肤会偶然的出现油腻现象,而且皮肤还会发红甚至是在抓挠之后有糜烂的表现。同时小便发黄还出现了口臭的现象。其实这样的情况就是属于胃肠湿热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的,那么肠胃湿热如何调理中医推荐六款食疗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目 录
1胃肠湿热的病因
一、病因
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
二、病机
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蕴阻肌肤,故见皮损为潮红斑片或皮疹红肿疼痛;湿热蕴结肠胃,故见大便臭秽;脾胃运化失常,故见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肠胃湿热之象。
三、辨证要点
皮肤油腻,伴有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肠胃湿热如何调理
1、萝卜
萝卜有消食、清热毒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萝卜汤。适用于肠胃湿热、消化性溃疡和食欲不好者。
2、薏米
中医称薏米为“薏苡仁”,是祛湿消肿的上品。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木棉花
木棉花花瓣色泽鲜红质,晒干后可作药用。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湿、解表、利尿、消暑、止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痢疾,泄泻、食滞等胃肠湿热病,是常用药物之一。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又多以鱼肉为食,因而容易患肠胃湿热性疾病,如食欲不振、食滞、腹泻、下痢等,而木棉花正好可改善以上症状。
4、白扁豆
本草纲目》称白扁豆为“脾之谷”,认为白扁豆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中医认为白扁豆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常常用于便溏、腹泻而伴有饮食减少、食欲不佳、疲乏无力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5、玉米
中医学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等功能。玉米含有类黄酮,对视网膜黄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6、绿豆芽
《本草纲目》说它“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意思就是说绿豆芽可用来解除全身的一切热毒,而湿热之毒,夏秋季最盛。还有报道指出,美国人很推崇绿豆芽,认为它是最适合肥胖人进食的蔬菜之一。对于那些平日面泛油光、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嗜烟酒而且肥胖的人,经常吃绿豆芽,不仅可以清肠胃、解热毒、利湿热、洁齿牙,而且有减肥功效。
3胃肠湿热会有哪些表现
一、肠胃湿热证面游风:
临床表现: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二、肠胃湿热证粉刺:
临床表现: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病机:
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蕴阻肌肤,故见皮损为潮红斑片或皮疹红肿疼痛;湿热蕴结肠胃,故见大便臭秽;脾胃运化失常,故见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肠胃湿热之象。
4适当运动祛除湿热
由于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又常吃鱼虾海鲜等高热量食物,近“脾胃湿热”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专家告诉记者,脾胃湿热也称“中焦湿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粘滞溏而不爽、心烦失眠、舌苔黄腻等。这种病症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潮汕地区颇为常见。这是由于南方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脾本身又“恶湿喜燥”,过度潮湿和高热量食物会引起脾胃的功能减弱,而表现所谓“湿热”症状。
专家表示,在炎热潮湿的季节里,除了清淡饮食、少饮酒、吃些清热利湿的中药外,千万不要忘记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也不失为祛除湿热的好方法。这是因为“脾主四肢肌肉”,通过四肢的运动,反射性的达到了健脾祛湿的目的。运动的方式有游泳、爬山等,但理想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
具体方法:应避免在高温下运动;好不要空腹运动,在饭后1小时较为适宜;选择机动车少、安全的地方;好2人以上,可互相照顾;每分钟走100至120步,连续40分钟,大约4~5公里,出汗为好;每周4~5次,坚持2~3个月。通过快步走,达到了按摩肠胃、促进消化吸收、消耗脂肪的目的,有瘦身、降脂、通便、祛除胃肠湿热的作用。
5脾胃湿热的症状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杨力说,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