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婴儿的认知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的方法。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缺陷的批评和发展,但不是简单的加或拼凑。艾利斯有代表性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Meichenbaum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认知行为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和行为治疗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理论只是对认知行为理论的狭隘理解。
孩子的认知很弱,可以用幼稚来形容。一般来说,我们对成年人的评价是幼稚的,这表明这个人的思想不成熟。间接地说,这能反映出他的父母不合格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父母的努力,但方法是错误的。育人先育己,要学会换位思考,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做到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或者从我们的生活开始,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孩子的各种行为,然后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学会提高自己,理解孩子,理解自己,理解生活。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中起着中介和协调的作用。对个人行为的认知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是自动思维(automatic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思维,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行动不再需要大脑思考,而是按照现有的模式。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结合,不假思索地行动。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分散或错误的认知可能存在于个人意识或意识之外。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把这些可以不假思索的行动带回个人的思维范围,帮助个人理性地改变他们不想要的行为。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认知ABC情感理论框架,即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真实事件所遇到的事件以及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事件的情感结果。他用这个框架来解释人们的思维、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价是理性的,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维、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价是非理性和扭曲的,人们就会逐渐发展出异常的情绪和情绪行为。简单地说,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认知是错误的,他的情绪和行为可能是错误的。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应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为外在行为和内在认知的变化最终会影响个人行为的变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解决问题是为了提高个人定义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和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是指纠正一些认知错误的假设,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原因假设、自我承认或预罪、灾难性思维、两极化思维等。三、认知行为理论的实践原则
(1)定义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首先,服务对象的问题并非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的,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第二,问题的外在性和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中,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是外部行为的问题,也是认知的结果。缺乏个人能力和习惯性思维可能会导致个人认知错误,从而导致正确的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不仅要通过行为训练来纠正行为,还要通过调整个人认知来促进行为的变化。
第三,服务对象及其情况的差异。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确定义和评价服务对象及其情况的独特性是前提。
(2)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首先,尊重个人的独立决策和信念。认知行为学派认为,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形成是积极的,个人认知和生活形式是通过正确解释外部环境事件的意义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来构建和调整的。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帮助服务对象的关键是帮助他(她)自助和独立,使他能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顾问和帮助者,从而达到调节和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三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3)助人目标原则
首先,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其偏见和不理性的想法。
二是纠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三是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四是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四、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个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看法。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信仰、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不是事物本身。就像认知治疗的主要代表贝克一样(A·T·Beck)所说:适应不良行为和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认知。
例如,一个人总是认为他表现不够好,甚至他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他没有信心做任何事,自卑,心情不好。治疗策略是帮助他重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改变对坏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是针对行为和情绪的外在表现,还要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应对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