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往往不沾水果的边。
认为水果属于生冷食物,吃了会导致乳汁减少、腰酸腿痛、月经不调等。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鱼肉鸡蛋中确含有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高脂溶性的维生素,但水溶性维生素、纤维素及一些有机酸、微量元素的含量却很低下,而水果中则含有大量的碳水化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它能弥补年纯进食鱼肉蛋类的不足;如两者合理搭配良用,则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否则,可能导致饮食失调、胃肠功能紊乱,母婴出现维生素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等症状。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常见水果的作用。 1.苹果:苹果味甘凉,性温,主要为碳水化物。
含有丰富的苹果酸、鞣酸、维生素、果胶及矿物质,可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癞皮病,使皮肤润滑、光泽。其粘胶和细纤维能吸附并消除细菌和毒素,能涩肠、健胃、生津、开胃和解暑,尤其对治疗产妇腹泻效果更佳。
苹果还能降低血糖及胆固醇,有利于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糖尿病及肝功能不良产妇的产后恢复。此外苹果中含大量钾盐,能与体内过剩的钠盐结合并排出体外,故低钾及摄盐过多者食用苹果是有益的。
2.橘:橘味甘酸,性温,含大量维生素,尤以维生素C最多,并含丰富的钙质,能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使皮肤变得柔嫩,防止产后面部皮肤皱纹形成,可起到一定的美容作用。橘皮则含较多的柠檬酸及维生素D,泡水饮用可止咳化痰、顺气开胃及消肿止痒,并能促进婴儿对钙的吸收,防止小儿佝偻病的产生,增加产妇对严寒的抵抗力,对产妇受凉后伤风咳嗽,有增强药物治疗的作用。
每日用橘核20~30粒捣烂水煎服用,可防止乳胀发展成***炎。 3.梨:梨味甘,性寒,含大量水分,有清火解热、润肺、止咳化痰及利尿通便之功效。
产后风热感冒、咳嗽和多痰者宜多食之,小便淋浊不通者多食梨可使小便清亮、通畅。 4.荔枝:荔枝味甘,性温,有补脾益肝、止咳养神和止渴解乏作用。
可减少产露,对产后肝脾虚弱者尤佳。 5.香蕉:香蕉味甘,性寒,含大量磷、铁及纤维素,有润肺滋肠、利胆降压作用,是防治产后便秘的首选水果。
6.山楂:山楂含大量碳水化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其中钙含量为诸果之冠。还含有山楂酸、柠檬酸、苹果酸、果糖及黄酮类,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提神清脑、止血清胃和增进食欲的作用,能降低血压及血胆固醇的含量。
对脾胃虚弱、肝功能不良和厌油纳差的产妇有辅助治疗作用。 水果种类繁多,除上述的几种外,还有甘蔗、罗汉果、草莓、芒果、桃子、猕猴桃、葡萄、西瓜等,产妇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每日选择二三种食用。
食用的方法很多,通常是将水果在开水中洗净,泡温热后去皮食之。每次不要大多,一二个即可,每日三四次。
总之,产妇多食水果,有利无弊。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推荐一些适合产妇食用的水果: 1、奇异果 又称弥猴桃,味甘性冷,维生素C含量极高,有解热、止渴、利尿、通乳的功效,常食可强化免疫系统。
对于剖腹产术后恢复有利。因其性冷,食用前用热水烫温。
每日一个为宜。 2、榴连 味甘性热,盛产于东南亚,有水果之王的美誉。
因其性热,能壮阳助火,对促进体温、加强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作用。产后虚寒,不妨以此为补品。
榴连性热,不易消化,多吃易上火。与山竹伴食,即可平定其热性。
同时,剖腹产后易有小肠粘黏的产妇谨食。 3、苹果 味甘、性平微凉。
不仅有抗癌功效,还可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苹果有生津、解暑、开胃的功效,含有丰富纤维素,可促进消化和肠壁蠕动,减少便秘。
4、木瓜 味甘性平。木瓜的功效很多,降压、解毒、消肿驱虫,帮助乳汁分泌,让胸部更丰满、消脂减肥等。
木瓜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糖类、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B、C、钙、钾、铁等,产于我国南方。我国自古就有用木瓜来催乳的传统。
木瓜中含有一种木瓜素,有高度分解蛋白质的能力,鱼肉、蛋品等食物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被它分解成人体很容易吸收的养分,直接刺激母体***的分泌。同时,木瓜自身的营养成分较高,故又称木瓜为乳瓜。
产妇产后乳汁稀少或乳汁不下,均可用木瓜与鱼同炖后食用。 5、橄榄 味甘,略酸涩,性平。
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效。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常食橄榄,可使宝宝更聪明。
6、葡萄 味甘酸,性平。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的功效。
因其含铁量较高,所以可补血。制成葡萄干干后,铁占比例更大,可当作补铁食品,常食可消除困倦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是健体延年的佳品品。
妇女产后失血过多,可以葡萄作为补血圣品。 7、菠萝 味甘酸,性平。
产于广东、广西一带。有生津止渴、助消化、止泻、利尿的功效。
富含维生素B1,可以消除疲劳、增进食欲,有益于产妇产后恢复。 8、香蕉 味甘、性寒。
有清热、润肠的功效。产后食用香蕉,可使人心情舒畅安静,有催眠作用,甚至 使疼痛感下降。
香蕉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铁质,有通便补血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因产妇卧床休息时间过长,胃肠蠕动较差而造成的便秘。
因其性寒,每日不可多食,食用前先用热水浸烫。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