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消化不良的方法?
现在人经常会患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当胃不舒服、消化不良时,你会选择上医院看病拿药吃,还是选择视而不见?上医院看病有些人觉得贵了,然而如果视而不见的话,长久可能对身体有害。但是现在,你不用再担心以上种种问题了。因为现在中医治疗法已经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按摩治疗消化不良的情况。用手按摩具有健胃消食作用的养生穴位,既绿色又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消化不良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目 录
1消化不良如何选择中成药
人们没有弄清楚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从而不能正确选药所致,中医治疗消化不良讲究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中医称消化不良为“积滞”或“食积”。引起的原因很多,有实证,有虚证,还有虚实夹杂。故中医治疗消化不良常分虚实,辨证选药。下面就按中医辨证的方法推荐一些常用中成药,以供读者自我诊断,自我选药。
实证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肠胃功能失调,脾胃的消化功能减退所致,此类多属于实证。
推荐药物
加味保和丸: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用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而伤及脾胃的各种食积和小儿疳积。
[应用指征]脘腹胀满,嗳腐厌食,呕恶腹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服法]口服,每次6克,一日2次。
枳实导滞丸:消积导滞,清热利湿。用于饮食过度或食物不洁,停滞于胃肠,湿热、食滞内阻肠胃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脘腹胀满,干哕,口中酸腐,腹痛泄痢,舌红苔黄腻,脉沉滑数。
[服法]口服,每次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体虚者慎用。
舒肝片 助消化,舒气开胃,消积滞,止痛除烦。用于肝郁气滞,宿食停滞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情志抑郁,两胁胀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呕吐酸水,倒饱嘈杂,周身串痛。
[用法]口服,每次4片,一日2次。
午时茶颗粒 解表和中,消积化滞。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倦怠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浮滑等。
[用法]冲服,每次1袋,一日1~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无积滞或属风寒感冒者不宜。
大山楂丸:和脾健胃,消除肉食积滞。用于各种肉食积滞,小儿食滞症尤宜。
[应用指征]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恶臭呈糊状,舌苔厚,脉濡。
[用法]口服,每次1~2丸,一日1~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胃酸多者慎用,慎油腻。
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 :解表散寒,化湿和中。用于外感暑湿或寒湿中阻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胸脘满闷,胃纳不佳,恶心嗳气,腹胀便溏,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口中黏腻,舌苔厚腻,脉濡滑等。
[用法]口服,每次5~10毫升或6克或2~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
消食健胃片:开胃消食,消积。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厌食。
[用法]嚼服,每次6~8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
专家提醒:
消化不良的患者,除选用以上药物治疗外,应注意饮食调理,不要暴饮暴食,脾胃虚弱者,以少食多餐,发病期间,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生冷油腻,易反酸烧心者,少吃面食及酸性食物。另外,要保持乐观开朗,坚持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如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还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伴有乏力消瘦贫血等,应警惕消化道肿瘤,必要时应去医院体检,以免延误病情。
2改善消化不良的按摩方法
下脘穴
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我们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下脘和内庭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足三里穴
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这个穴位就像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如果我们能够用好它的话,几乎所有的病都能够治好了。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中医治消化不良的方法
1.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2.消化不良、腹泻多归属于中医的“胃痞”、“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对于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脏寒生满病”,“湿胜则濡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有相关疾病的辨证施治。汉以后历代医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3.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4中医治疗消化不良中医药方
1.陈茶胡椒方
陈茶叶一撮,胡椒10粒(捣烂),盐适量。沸水冲服,每日1~2次。可温中散寒,主治虚寒性消化不良。
2.干姜茱萸方
干姜、吴茱萸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6克,温开水送下。主治消化不良,伤食吐酸水。
3.绿茶干橘方
蜜橘1个,绿茶10克。橘挖孔,塞入茶叶,晒干后食用。成人每次1个,小儿酌减。可理气解郁,主治肝气不舒所致的消化不良。
4.砂仁酒
砂仁30克、黄酒500毫升。砂仁研为细末,袋装泡酒中4日。每次饮30~40毫升,每日3次。可化湿行气,主治消化不良。
5.气丸
处方:槟榔300g ,牵牛子(炒)400g ,陈皮100g ,木香75g,厚朴(姜制)100g ,三棱(醋制)100g ,莪术(醋制)100g, 猪牙皂50g。
方解: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中以槟榔、厚朴消积化滞,行气利水为君药。牵牛子泻下消积,逐水导滞;三棱、莪术行气消积止痛,共为臣药。
木香、陈皮理气和中;猪牙皂祛痰顺气,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具有消积导滞,行气止痛之功效。
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脾胃虚弱证
症见胃部痞满,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胸脘胀闷,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治宜健脾助运,祛湿化痰。方用陈夏四君子汤: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炙甘草5克, 陈皮10克,法夏10克,厚朴10克,炒莱菔子15克,焦三仙30克,炙胆星10克。水煎服。从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四君子汤可以促进消化,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增加小肠的吸收,另外,四君子汤对脾虚证临床所表现的胃泌素D-木糖等多种生化病理改变均有明显的恢复正常和改善作用。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的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泄,促进胃酸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同时,其含的橙皮甙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出血,抗炎,和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有很好的止呕作用。木香和枳壳切中病机,用量大,疗效明显,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还有抑制调节植物神经、中枢神经功能,促进内源性内动素的释放。所以,陈夏四君子汤可以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增加胃排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吸收功能,是治疗本病比较理想的方剂之一。
二、肝郁气滞证
症见胃饱胀痛,胸胁痞满,气窜胁背,嗳气呃逆,不思饮食,喜善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质暗红,脉细弦涩。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5克,香附10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白术15克,炒莱菔子15克,熟军3克。水煎服。四逆散疏肝理气、缓急止痛。方中柴胡皂甙、白芍碱可镇痛,白芍可松弛和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枳实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紧张性增加。白芍和甘草配伍,为芍药甘草汤,药理实验表明,有抗炎及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功能,白芍又有兴奋和抑制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四逆散有消炎、调节胃肠运动双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