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属于什么疾病?
发烧(fever),又称发热,是指发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心、体温中心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环境、月经等因素,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一般认为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或者一天之间的体温是1℃以上,即发烧。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然而,有时体温升高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生理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早期和妊娠期。进入高温环境或热水浴可使体温略高于平时。这些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正常。发烧时体温升高,部分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变得不那么活跃。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增强。因此,发烧是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保护机制。二、发烧热型
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热型通常是不同的。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 fever)
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在24小时内,上述高水平的体温波动范围不得超过1天或几周℃。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通常在39岁℃上述波动范围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4小时℃,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突然升高后持续数小时,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因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和急性疾病。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
体温逐渐升高39℃或以上,几天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几天后逐渐上升,所以重复了很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者以上,几天后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在几天后定期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和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体温曲线不规律。三、如何治疗发烧
1.病因处理
积极治疗发热的原因是解决发热的基本方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不同的感染源选择有效药物治疗;脱水患者积极补充液体;立即停止药物反应和抗过敏治疗。
2.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冷却
①将冰袋放在头部、腋窝和腹股沟中,用干毛巾包裹冰袋。②酒精浴,用35%~50%乙醇溶液浴,患者仰卧,从颈部到手臂外侧到手背,然后换一条小毛巾,从腋窝到手掌,用同样的方法擦拭对面;然后从腹股沟到脚。然后让病人侧卧,从后颈开始,从上到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擦拭时,患者需要轻轻按摩。当他们被擦到大血管附近(如腋窝、肘部、腹股沟区、巢穴等)时,他们应该停留一点,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苍白或脉搏、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手术。
(2)药物冷却
阿司匹林,0.3~0.6g,必要时每4小时口服一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也可以选择安乃近滴鼻液滴鼻;如果高烧不退,也可以考虑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3.休息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喝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四、如何预防发烧及注意事项
1.预防:
(1)加强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2)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过冷或过热。
(3)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打开窗户,流通新鲜空气。衣服要凉爽透气,不要用被子出汗。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2.其他注意事项:
(1)高烧容易引起脱水,服用退热药出汗时体内失水较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鼓励孩子多喝水。同时,随着血液中钠浓度的升高和血液的高渗,儿童会出现口渴、易怒甚至胡说八道或抽筋。热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会更高低钠血症可能发生在营养不良的婴儿中;
(2)一些儿童会引起抽筋,甚至出现高烧惊厥。抽筋主要发生在高烧突然升起时。一次发烧只抽一次,很少超过两次。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儿童健康影响不大。
(3)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影响不大,能加速抵抗力。但当体温超过41时°C体内蛋白质会分解,导致脑水肿,导致儿童死亡或脑病后遗症。因此,40岁的儿童°C必须紧急处理上述高热。
(4)婴儿可能因高烧而心跳加快,也可能导致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