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见惯了旅西华人中的方方面面,也见识了更多浮流于表面的潜规则,之所以再次把它公诸于众,皆源于潜规则的屡禁不止和大行其道。
旅西侨界,虽然不等同于国内官场,但一旦贵为侨领,一些海外侨民的骨子里便滋生出潜规则的意识,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更趋于复杂化,甚至有别于国内各个阶层,严格点说,潜规则蔓延之低级程度,并没有因为生活在国外而有所减少,反而令局外人为之瞠目。
有资料表明,目前在西班牙境内注册的华人社团已经高达百余家之多,名目繁多的社团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问底层的侨民自然不难得出答案。可悲的是,即使口碑如此凄惨,社团组织仍旧成立不误,且大多口若悬河。人说中国人喜好说空话,看着众多侨领每日里忙于应对那些无聊、无为的事务,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浮躁异常,终无成就了。
有大不说小。动辄几个朋友甚至数个亲属组成的小小民间团体,偏要冠以州名、国名、甚至国内辖区的地名做前缀,难怪不实的报道充斥漫天,惹得读者看了半天不知所以然,这才是海外华人不折不扣的绝好“风景”。
人说无利不起早,凡事尽往大里说应该有利益的一面。假如这样折腾还得不到利益,也就失去了既得的利益前提。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大人物,除了有限的地位、空无的尊严、虚拟的荣耀之外,其家人仍然是开店的开店,上班的上班,其生活本身根本没有质的变化,按照量身定做的模式进行套用,结果仍然是草根阶层、平民一个。
身为海外华人中的一个侨领,虽然不能同官位正统的官僚相比,但是难得一见的人前人后,房上屋下,还能与大人物共商社稷,高谈阔论,这种自我的满足和陶醉是常人根本无法体会的,于是,入门者踊跃。
侨民的潜规则蕴涵着极大的变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同事好友之内、幕僚亲朋之间的博弈过程弥漫着浓重的潜规则味道。互相提防,互有戒备,生怕对方得了好处一度占了上风。还美之名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侨民少有文化素质,个别人甚至近乎于白丁阶层,如果说普通侨民之间的互相掣肘实则是对双方利益的损害,还不如说互相倾轧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红眼病”正是源于此。
无视规则是侨民中潜规则盛行的通用规则。只要是通过法定规则无法达到,无法逾越的一切事物,使用潜规则里人人皆知的招数,大多会知难而解。
潜规则遍布的范围很广,它几乎渗透在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潜规则的存在可以说是对规则的挑战,是对公平公正的威胁,遗憾的是,潜规则几乎无处不在。
从有华人移民的那一天起,就有了人所共知的潜规则。看看侨民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得知,来到他乡谋生的中国移民,他们的移民历史不是爬山涉水,就是冒死闯关,“九死一生”才是早期华人移民的真实写照。
这段令人沉痛的移民历史,固然有着难以摆脱的历史原因,但是后来的发展历程再次证明,潜规则正是早期移民历史的发展诱因,如果没有了那些被现代人称之为“潜规则”的法外规则,就没有了今天的华人移民。
华人变成了移民,最典型的象征就是一纸有效的身份,而围绕着身份的转型和更迭,潜规则更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可谓无所不在。从巧立名目的劳工配额,到开出天价的工作合同,从华社流行的花钱买纸头,到私底下风行的各种有偿服务,潜规则一直游离与规则之外。
为很多老外所不解,并引起多年争议的华人半保现象,虽然美其名曰是政策“允许”,但是政府的政策并没有要求做工8小时上保4小时,究其原因还是潜规则作祟。
许多华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老外的生意经和华人的生意之道简直无法同日而语。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表明,老外的酒吧业主会经常到毗邻的酒吧去消费,双方不但没有敌意,还会海阔天空的夸夸其谈。
如果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彼此的宽容,华人业主可谓莫衷一是,甚至无颜面对。
华人生意场中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人人戒备心理十足,防犯心理高于纳客接单,这从遍地开花的食品店当中就能看出端倪。“老死不相往来”这几乎成了华人食品店业主的座右铭,关门闭户做生意,个人自扫门前雪是每个华人业主的主要生意经。有人说中国移民太过聪明,看看他们的经营状况就知道。
烟禁售,酒禁卖,许多业主照卖不误,结果仅凭一纸申请的回执,仍然收到天价的巨额罚单,很多人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殊不知自己悄然奉行了潜规则。
中国人喜欢私底下办事,明文规定的章程和要求,他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许多人宁愿不接受规则要求,却力求从规则中挖掘潜规则,并十分乐意地欣然接受,且甘愿为它去冒险。
说实话,潜规则就像一块臭豆腐,闻闻臭,吃吃香,从字面意义上讲,潜规则作为一个不成文的、隐蔽的、非正式的群体规则,它也许是中性的,所谓合理不合法,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从实质上讲,潜规则的好坏优劣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一个提倡多元文化融合,法制严肃的欧洲社会,侨民该如何审视和看待潜规则,往往取决于侨民的人格心态。
是包容、支持,还是拒绝,或者铲除?都与你的选择有关。(晨阳)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