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纤维化晚期的症状是什么?
晚期症状: 逐渐出现疲劳、盗汗、心悸、苍白、气短等虚弱症状,以及腹痛、腹块、骨痛、黄疽等。少数急性骨髓纤维化,病程短,危险,一年以上死亡。
相关症状: 消瘦 肝肿大 骨痛 无力 骨硬化 出汗异常
大多数疾病都是隐藏的,进展缓慢。许多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被诊断出来。最常见的症状是由疲劳、体重减轻和脾脏压迫引起的各种症状。起初,全身状况良好,逐渐出现脾脏增大、代谢过度、贫血加重症状,晚期可出现出血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脾、肝肿大
脾脏大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几乎为100%。偶尔,当患者发现左上腹部有肿块或体检时,会发现。有些人认为脾脏小与病程有关,脾肋下每1次CM代表一年的病程。因为脾脏大,经常感到腹部饱满或沉重的压迫。脾触坚实,一般无压痛;但如果脾脏生长过快,脾局部梗死引起局部疼痛,甚至听到摩擦声。
2) 全身性症状
大多数中晚期患者都有疲劳、体重减轻、怕热、出汗等症状。食欲一般或下降。尤其是晚期消瘦。
3) 贫血早期有轻度贫血,
随着血红蛋白的逐渐下降,晚期面色苍白、疲劳、虚弱、体育活动后气短、心悸等症状较为明显。
4) 出血症状早期血小板计数增加或正常,
无出血症状。晚期血小板减少,皮肤常出现紫癜或瘀斑,可出现鼻出血。
5) 其他少数患者可能有不明确的骨痛。
少数患者因血尿酸升高而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髓纤维化的原因是什么?
尚未澄清的是,一些学者认为骨髓纤维化是由于异常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形成新骨,骨髓造血组织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MF主要病理改为骨髓纤维化和脾、肝淋巴结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的发生始于骨盆、股骨和肱骨的近端骨骺,然后逐渐扩散到四肢骨骼的远端。
1) 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轻度骨髓纤维化期骨髓细胞增生程度不同。红色、颗粒和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最明显的是巨核细胞。脂肪气泡消失,网状纤维增多,但不影响骨髓的正常结构。造血细胞占70%以上,骨髓基质主要增加可溶性胶原蛋白。
2) 中期骨髓萎缩和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突出,占骨髓的40%~60%,造血细胞占30%,巨核细胞仍然增生。骨小梁增多增厚,新骨形成于骨髓相邻部位。每个散落在造血区域由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浆细胞和基质细胞形成的平行束状或螺旋状物质分离。
3) 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期 MF终末期。骨小梁增生主要占骨髓的30%~40%。纤维和骨硬化组织明显增生,髓腔狭窄。除巨核细胞外,其他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本期骨髓基质中的聚合蛋白主要表现为纤维连接蛋白、外连接蛋白和TENASCIN分布增加。三、骨髓纤维化检查有哪些?
(一)血象
大多数患者患有轻度贫血,晚期贫血严重。通常是正细胞和正色素型。贫血的原因可由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继发性叶酸缺乏、血浆容量相对增加、红细胞无效生成等综合因素引起。红细胞大小明显不同,有泪滴样和多染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微增加2%~5%。本病的特征之一是约70%的病例血片出现幼红和幼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增加,一般为1万~2万/mm3.很少超过5万/mm3.分类主要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以看到5%以下的中、晚、原、幼粒细胞。嗜酸粒和嗜碱粒细胞也可以轻微增加。
血小板计数不同,血小板可增加约1/3病例,个别为100万/mm3.外围血片可见大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晚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有缺陷。
(2)骨髓涂片及活检
骨髓穿刺约1/3的病例为干抽。核细胞增生低的骨髓涂片也可以表现为增生性骨髓象。为了诊断这种疾病,在骨髓活检中发现了大量的网状纤维组织。骨髓病理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轻度纤维组织增生伴早期全血细胞增生;②骨髓萎缩和中期纤维化;③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
(三)组织化学检查
大约2/3的慢性病例表现为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但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减少。
(四)脾穿刺液涂片
涂片显示淋巴细胞和颗粒、红色和巨核细胞增加,表明髓外造血。晚期脾穿刺涂片,如骨髓图像,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有出血风险。必须仔细考虑和准备。
(五)肝穿刺活检
与脾类似,有髓外造血表现,肝窦中有巨核细胞和幼稚造血细胞。
(六)X线检查
约50%的病例x线检查具有典型的骨硬化性能,骨密度不均匀性增加,伴有斑点透明区域,形成所谓的毛玻璃变化;也可以看到骨质疏松症、新骨形成和骨膜花边样增厚。骨质变化常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脊柱、盆骨、下肢长骨、肱骨和肋骨。有些病例也有颅骨变化。四、骨髓纤维化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纠正贫血
⑴雄激素和蛋白质同化激素:
雄激素能促进幼红细胞分化。丙酸睾酮50-1000mg/d,肌注。口服司坦唑醇 2 mg tid,安特尔 40 mg tid,达那唑200 mg tid等待,至少3-4月见效。如果患者在溶血或血清中发现免疫复合物或自身抗体,剂量为20-30mg/d,1-2月后逐渐减少,可增加感染率。
⑵输血:
贫血严重、耐受性低的患者需要输血红细胞悬液。晚期患者输血量大,应控制输血次数和量,避免血色病。必要时可采用去铁治疗。
二、化疗:
通过抑制髓系克隆增生、骨髓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因子合成、纤维化程度和髓外造血,多用于脾大、骨髓增生活跃、周围血细胞多的患者,少数患者疗效良好。目前常用羟基脲和泼尼松,羟基脲剂量不宜过大,初始剂量为250 mg/d.,加量至1000-1500 mg/d,泼尼松5-15 mg/d,可长期保持小剂量,可抑制胶原纤维合成,脾缩小,血象正常时改变维持量。此外,苯丁酸氮芥、白消胺或6-硫基嘌呤等临床应用较少。
3、α-干扰素:
抑制正常粒度、红系祖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增殖,抑制巨核细胞分泌血小板衍生因子,减少β转化生长因子浓度,减少胶原纤维的产生,但只有少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皮下注射剂量为300万-500万,每周注射3次,对晚期患者的疗效明显。许多患者由于副作用明显,耐受性差。
四、沙立度胺:
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剂和免疫调节剂,其机制尚不清楚,还可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干扰素、降低粘附分子表达、调节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疗效。
5、1、25二羟维生素D:
体外试验可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诱导髓细胞转化为单核和巨噬细胞,从而促进胶原纤维的减少和裂解,剂量为0.25-1μg/d,临床疗效差。
6.脾切除术:
脾脏是本病的主要髓外造血器官。约10%-25%的患者在切除脾脏后会导致肝脏迅速肿胀,血小板显著增加。因此,脾切除术一般仅限于:⑴巨脾有明显压迫症状后反复出现脾梗死,引起持续疼痛。⑵由于脾功能亢进导致顽固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药物治疗无效,需要长期反复输血,但造血功能尚未完全丧失。⑶食管静脉破裂出血伴有门静脉高压。对于高血小板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一般视为手术禁忌症。由于术后死亡率高达7.5%-25.7%,晚期骨髓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病患者不应考虑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