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 ”,或“气一元论 ”,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系的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生命现象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注重生命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以及生命体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联系性。精气学说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从气本原论或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即用天地阴阳二气相合的观点说明万物的产生,则宇宙万物由共同的基质构成,因此,部分中就必然蕴涵着整体的功能与信息,整体与部分之间即有着相类、相通的特征,气因此也成为宇宙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就生命体内部而言,气作为基本物质,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弥散于躯体之内,游移于各组织器官之间。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之气的贯通期间,从而使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密切关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正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之气的贯通维系,局部病变可以影响整体,整体病变也可反映于局部;脏腑之间、内脏与体表之间也可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也是临床诊断中能“以表知里”、“司外揣内 ”的原因所在,是临床上通过推拿、按摩、针刺、艾灸、药物治疗疾病取效的机理之所在。
就生命体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而言,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这是由于人与自然万物有着物质的同一性。人和自然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些都离不开气的中介作用。所以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 ·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素问 ·生气通天论》)等,正是通过“气”的中介。人仰赖于天地自然之气的同时,也感受着天地日月各种信息,并在生理和病理等生命全过程中产生着各种相应的反应,这正是因为气的作用,才使人与自然之间表现统一性。
另外,从气范畴本身而言,它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推衍出来的一个非确指的概念,具有非结构性与整体关联性的特征。即气无边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气大化流行,“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 ”(《管子 ·内业》);气贯通虚实,“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 ”(《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虚空即气 ”(《正蒙 ·太和》),“气常相接无间断”(《朱子语类》卷三);气范围一切,“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卷一》)。视气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连续过程,强调了气的存在和变化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把气范畴的这种整体观推广到外在的对象上去,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