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医派”,活动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大约为公元1174~1244年间。正相当于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学派形成阶段。自古以来,就有“儒之门户开于宋,医之门户开于金元”的说法,医学派别出现的意义,在于学术的创新(新的学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南方的“永嘉医派”与北方的河间、易水学派形成了南北对立医学局面。
“永嘉医派”,与河间、易水学派,同时活动于南北两地,兴旺于一时。但是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南北对峙,文化隔绝,缺乏交流,医学同样也无法沟通。南北各大学派都是在各自的环境条件中成长起来,相互之间似乎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交往,也缺乏学术交流和理论交锋。同时,战争倾覆了北宋王朝,和剂药局也在这弥漫的烟火中被摧毁了。《和剂局方》也悄然退出了独擅医坛的局面。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两大学派的学术成就来看,都代表着自晋唐以来,医学发展的两大不同的趋势。
“永嘉医派”,在学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陈无择发挥和创新了致病的新“三因”学说,强调了明确区分三种不同的致病原因,是治病求本的关键。王硕主要是对众多的方药进行筛选鉴别,确认疗效,使得漫无边际的方书由博返约,以求得方药的规范化、实用化、普及化,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由此可见,“永嘉医派”也足以与河间、易水学派鼎足而三。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但是“永嘉医派”虽有其自身特点和地方特色。但对于迅速发展的医学实践,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创新精神,一味追求易简,虽然也盛行一时,最终还是被认为不可流传百世,通于久远的学说。因此,尽管“永嘉医派”,当时已经站在南方医学的最前列,代表了当时医学发展要求。但与北方刘、张、李诸家蜂起,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相比较,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永嘉医派”的这些缺陷,也正反映出这一学派,在思维方式上所存在的弊端。王硕在治疗疾病时,抛弃了脉象、证候,不论病证是否相同,只要有一方面符合,就可用方通治。这种易简,不仅简化了辨证论治的过程,更是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简化。把错综复杂的临床医疗过程,简化成连起码的辨证、分析都抛弃了,难免遭到了后人和批评。然而,河间、易水学派的相对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借鉴了五运六气,这一宋代自然科学理论探索的新成果。刘完素不拘泥于《内经》、《伤寒论》之论,另辟溪径,创立了“火热论”。后世医家把他推崇为治热病的一代宗师,甚至而将他与医圣张仲景并论,可见他在医学学术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刘完素和他的弟子马宗素、穆大黄等,组成了强大的“河间学派”,完善了中医热病学的内容,启迪了后世温病学派的发展。张元素认为:不同时期,由于天时、地利的变化,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也会有不同,治疗也应随着变化,如果完全用古代的方药,治疗当今的疾病,往往不能取得疗效。主张医学理论要发展、提高,切不可拘泥于古人的陈见。提倡五脏寒热、虚实、补泻,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创归经说,并丰富了药性理论。与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共创富有鲜明特色的“易水学派”。
瓯江之水滔滔不息,流过暗礁嶙峋的险滩,一直向东奔涌着,浪花飞溅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散发着离合的五彩光芒,渐渐在空中弥漫开来。“永嘉医派”也正如医学长河中的一个奔涌着的浪头,把飞溅的浪花,弥散在了岁月的时空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