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性子宫出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撤退性子宫出血撤退性子宫出血以月经周期紊乱和子宫出血数量及性质改变为特征,撤退性子宫出血全身性疾病血液病、高血压、肝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生殖器肿瘤常见的子宫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癌;如在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有可能为子宫内膜腺癌。此外卵巢功能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膜细胞瘤等也可导致撤退性子宫出血。
雌激素水平随着***的发育及萎缩而增减。当雌激素水平不断增多时,子宫内膜继续增生,这时不发生出血,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时,可发生撤退性出血。
临床表现可能闭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出血,出血亦可为无规律性,量的多少与持续及间隔时间均不定,有的仅表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大量出血时,可造成严重贫血。
由于雌激素刺激,子宫可稍大,质较软,宫颈口松,宫颈粘液透明、量多,可呈不同程度的羊齿状结晶,或不典型结晶。基础体温单相型。
子宫内膜活检多为单纯性或囊性增生,偶可见腺瘤样或不典型增生。有时也可呈萎缩性变。
孕激素测定停留在增殖期的基础水平。 生殖器炎症宫腔感染、子宫内膜功能层的再生受到阻碍,造成出血量多而持久;流产后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等亦常有出血,需与功血鉴别。
妊娠有关的出血性疾病对生育年龄的已婚妇女,如发生子宫出血,应首先考虑异常妊娠,如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等。 如继发于产后或流产后,需考虑胎盘残留、胎盘息肉、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癌等。
撤退性子宫出血病因主要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下降,卵巢虽有***发育,但不能成熟、排卵、形成黄体,子宫内膜在长期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对抗的情况下发生增生过长,内膜萎缩法的止血原理是大剂量的合成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内源性雌激素的降低使子宫内膜萎缩达到止血,减少出血、防止内膜癌变目的。 过去常规激素治疗方法为大剂量炔诺酮口服,止血后逐渐减维持,治疗过程中因药物减量常导致突破性子宫出血,再次止血困难,且停药后***出血较多,采取大剂量炔诺酮周期性治疗,周期内不减量,其止血效果好,治疗过程中不易发生撤退性出血,停药后***出血较少,治疗效果优于过去常规激素治疗方法,且无明显副作用发生。
从上述治疗后诊刮病理结果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简单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转为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治疗有效,但尚未达到满意内膜萎缩效果。
撤退性子宫出血的表现是什么
撤退性子宫出血撤退性子宫出血,简称撤退性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有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
根据排卵与否,通常将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及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约占80~90%,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
正常月经的发生是基于排卵后黄体生命期的结束,雌激素和孕酮的撤退,使子宫内膜皱缩坏死而脱落出血。无排卵性功血是由于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酮对抗而引起的雌激素撤退出血或雌激素突破出血。
在单一雌激素的持久刺激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若有一批***闭锁,雌激素水平可突然下降,内膜因失去激素支持而剥脱出血,正如外源性雌激素应用撤退后所引起的出血,属于雌激素撤退出血。 雌激素突破出血有两种类型,其与雌激素浓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半定量关系。
低水平雌激素维持在阈值水平,可发生间断性少量出血,内膜修复慢使出血时间延长;高水平雌激素且维持在有效浓度,则引起长时间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而不牢固,易发生急性突破出血,且血量汹涌。 对于撤退性子宫出血过多者,刮宫术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法,同时刮出子宫内膜作病理检查又有助于诊断。
更年期患者有必要作分段诊刮以排除癌变。青春期及未婚患者一般不作诊刮。
对于子宫内膜腺瘤型或不典型增生者,或年龄较大、病程长、药物及刮宫治疗无效、严重贫血者,以手术切除子宫为宜。 在出血期间患者应稳定情绪,适当休息,加强营养,还应注意忌食辛辣食物,以防加重出血,生冷寒凉之品可滞血留瘀,也不宜用。
对其它绝大多数功血患者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在妇科医生具体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当的激素治疗必不可少。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