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会毁掉孩子一生,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毁孩子的家长类型有哪些?
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动,然而舔犊的方式,恐怕尚待改进!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划分一下,大致有如下类型: (一) 模具制造型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
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 温室培养型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
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 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较好的前程。
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 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许多家长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 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
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
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 现实之中,有。
请问父母的哪些做法容易毁掉孩子?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毁掉孩子一生的11种教育方法是哪些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孩子口出污言秽语时,总是讥笑他。
这会让他的词汇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孩子犯了错误不指出来,免得孩子会感到内疚。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孩子随手乱扔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孩子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书刊好坏,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以干涉,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语相向,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8、孩子要用多少零花钱都照给不误,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9、对孩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生怕惹孩子生气。
10、当孩子与邻居、老师或其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这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家长不以为然地对上门找麻烦的人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家长哪些行为会毁孩子
1
暴力行为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2
不和谐的夫妻关系
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必须。如果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稳定、温和、有秩序、责任明确、规则统一的关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3
溺爱行为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
父母哪些行为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有些不经意的行为,正是溺爱孩子的体现,看似为孩子好,其实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特殊待遇
很多家庭十分重视孩子,所有人都以孩子为中心,很多规则到了孩子那里就可以被打破,只因他是孩子,就能享受到一个个的特殊待遇。
比如准点吃饭,但孩子当时不想吃,家长就在下午的时候专门给孩子准备食物;
比如同样是吃饭,一家人把最好的食物给孩子,自己吃相对差的;
再比如孩子长大了,一家人吃穿用都是普通的经济型,就给孩子享用高配型。
这样的特殊待遇渐渐地会让孩子觉得高人一等,不可一世,对家人也会失去起码的尊重;待人接物上不懂得同情别人、冷漠。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爱和智慧缺一不可。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注重丰富孩子精神世界和品行修养,而不是以这种物质方面的特殊对待去“爱”孩子。
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
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孩子又少,自然每个都是宝。
对于宝贝们提出的要求,很多父母都是有求必应,加上有些家长童年时期尝到物质匮乏的滋味,出于一种补偿心理,更是尽可能想把一切能给的都给孩子。
殊不知,从小就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长大了只会变本加厉地索取,而且根本不懂感恩。
这样的孩子,自私、霸道是他们的标签,他们根本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最终表现为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将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适应社会。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几乎所有殴打父母的人,童年唯一的印象就是“我要什么我爸妈都给我买,不买我就闹”。
家长要视自身的家庭情况,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对于一些过高、过频繁、超出范围的不合理需求该拒绝就拒绝,但要注重方式得当,温和而坚定地跟孩子说清原因,不纵容孩子。
没有界限感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可是只谈爱不谈边界的关系,有毒。
中国的父母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干涉孩子的生活,从幼儿时期、到求学时代、再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事事都要操心。
他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是他们的杀手锏。
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述她学生时代时,好几次跟同学出门,她的爸爸都在后面偷偷跟踪她,生怕她去跟男生约会或是被坏学生带坏了,回家必然是跟爸爸大吵一架。
这种事事干涉、样样插手的行为不但会让孩子的心封闭的更紧,也不利于亲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真正爱孩子,就建立起一个合适的亲子之间的边界。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和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敢于放手,让孩子试错。
只有在爱与自由下长大的孩子,才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性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生活中这些不经意的行为,是父母的爱,但却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溺爱,就像是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似所有人都围着他转。
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里呆久了,会形成错觉,误以为这便是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环境。
等到孩子离开家庭的庇护,到了真实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中,发现不是所有人都那样顺从他,宠爱他,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对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