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胆汁淤积症有什么症状
妊娠胆汁淤积症]疾病分类 妇产科[症状体征 (1)妊娠中、晚期先出现全身瘙痒,夜间更为严重,无特异性皮疹。
(2)无肝炎病史或接触史,也常无消化道症状及肝脏肿大,且无叩击痛或压痛等。 (3)黄疸只在孕期发生,并在妊娠终止后消退;在出现黄疸前,即有瘙痒;且黄疸多为轻或中度,远较瘙痒为轻。
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达68~88。5μmol/L(4~5mg/dl),但很少超过85。
5μmol/L。 (2)血清胆汁酸升高,可为正常的10倍,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
(3)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4)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
2、B超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 1。
休息,列入高危妊娠管理,进行系统监护,积极作对症保肝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 2。
药物治疗 (1)用疏肝、安胎和利胆中药治疗有良效。 (2)消胆胺,8~12g/d,分2~3次口服。
(3)苯巴比妥0。 03g,口服,3/d。
(4)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维生素K1,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防止产时、产后出血。
(5)保肝药物,如肝太乐等。 3。
产科处理 (1)加强监护,NST监护胎儿,至少每周1次。 (2)孕37周后应引产,原则不超过预产期。
(3)孕期或临产中如发现胎心异常或怀疑有胎儿宫内窘迫时,多需剖宫产结束分娩。 (4)作孕期引产及产后回奶者禁用雌激素。
保健贴士 1、本疾病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患病率约2。3%-3。
4%。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2、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3、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入睡,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妊娠胆汁淤积症介绍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每100例孕妇中有2.3~3.4人发生。皮肤瘙痒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大多发生在孕28~30周,但最早在孕12周即可发生。
随着孕期的进展,皮肤愈来愈痒,以躯干及下肢为主,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瘙痒难忍时抓痕累累。分娩后1~2天瘙痒迅速消失,少数持续1周。
瘙痒数周后约有50%孕妇出现黄疸,但仅眼睛巩膜轻度黄染,部分孕妇还有食欲减退、腹泻、乏力、腹胀等不适,但不严重。 实验室检查,血清结合胆酸水平升高,1/5~2/3病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80%多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再次妊娠,本病可以再次发生。病人常有家族史,其母与姐妹往往有同样病史,故认为本病同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关。
妊娠胆汁淤积症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常见。 因两者症状有相似之处,故易误为肝炎,应注意鉴别。
本病的特点:一是发病后孕妇一般情况良好,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二是瘙痒突出,并有黄疸;三是肝功能只有轻度损害;四是产后病情不加重,且症状及黄疸迅速消失。 本病对胎儿危害较大,容易引起早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死亡及新生儿窒息。
孕妇一旦出现皮肤瘙痒,就应该及时检查。在瘙痒出现前或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前血清结合胆酸先升高,是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熊脱氧胆酸、地塞米松亦有一定疗效;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安然入睡。 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应补充维生素K。
出现黄疸或监护提示胎儿缺氧可能时,应及早住院,必要时及时结束分娩,产后还须警惕大出血。
孕妇胆汁淤积的症状有哪些
1、瘙痒: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的首发症状,约80%患者在妊娠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
瘙痒程度不一,经常呈持续性,白天较轻,晚上加剧。瘙痒一般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以发展到面部,这种瘙痒症状常出现在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之前平均约3周,也有长达数月的患者,多于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2、黄疸:10%-1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一般不随孕周的增加而加重。ICP孕妇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黄疸的患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
皮肤抓痕。四肢皮肤出现因瘙痒所致的条状抓痕。
一般没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少数准妈妈会出现上腹不适,轻度脂肪痢。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