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脾胃虚怎么办
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脾胃对我们身体有着怎样的作用?众所周知,胃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一旦肠胃功能不好身体就会出现异样,导致身体差,脸色也差。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才能调养好成人脾胃虚的问题。
目 录
1性胃炎的针灸疗法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之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等病证中。一般认为多由脾胃受损,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而致。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疗效明显,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针刺膈俞等穴治疗慢性胃炎。
选穴:
1、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
2、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针及毫针取穴相同。
配穴:
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
针法:
取坐或卧位,选穴并常规消毒。然后以右手拇指持细火针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并将其靠近穴位。将针于灯火烧红至白亮,迅即将针刺入穴内(可根据部位、胖瘦定角度和深度,灵活采用直刺、斜刺和点刺法,深度约0.5-1.0寸),并即刻敏捷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时间约半秒),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背俞穴和相应类俞穴交替使用,其他穴两侧交替使用。
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畏寒者加烤神灯。两组均隔日1次,10次者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第4个疗程前复查。
说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故取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和胃,取上、中、下脘、建里健运脾胃,取膈俞活血化瘀,取足三里疏通胃气消痞满,取三阴交资生化源益胃阴,内关宽胸解郁,期门疏肝,章门健脾。诸穴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瘀之功。火针具有针与灸双重作用,既能调气和血,又能温通经络,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故可获效。
2 鲫鱼糯米汤防治胃炎脾胃虚弱
用鲫鱼煮汤食用能很好地防治浅表性胃炎。中医理论认为,鲫鱼性甘、平温、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除湿利水、温胃进食、温中下气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食、纳少无力、胃炎溃疡等。
原料:
活鲫鱼2~3条(200~300克/条此重量的鱼味最鲜美,营养也最佳)
葱白、生姜(辛温解表,通阳,散寒,和胃)
糯米50~100克、藕粉5克、细盐各适量
做法:
1、将鲫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与糯米同时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急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煨至烂熟。
2、生姜和葱白切成碎末,但姜放入量不要太多,3~5克为宜,将葱姜同时放入鱼汤中煮沸5分钟,最后加入藕粉、细盐,稍煮即成。
3、鱼汤和鱼肉既可分开食用,亦可同时食用。
4、每日1次,每次1~2小碗,温热食用,连食5~7天,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能很好地防治胃炎。但要注意,该汤不要冷却后食用,不要与咖啡、浓茶等共饮,炖汤过程中不要用油脂或其他调料。
3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解释说,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被称为“中国色诊第一人”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系教授王鸿谟指出,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就医。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王鸿谟指出,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说,《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杨力说,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时会流口水。《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张湖德说,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4吃胃药常见的四大错误时间
错误一:饭后吃拉唑和吗丁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空腹用效果较好。吗丁啉是增加胃动力的药物,一般在服用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起效,建议饭前半小时服用,否则不能及时缓解腹胀症状,吃得太晚可能更容易饿,造成进食过多,加重胃部不适。
错误二:喝酒应酬前吃。经常喝酒应酬容易伤胃,有人认为吃胃药能“预防”,实际上并非如此。理论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能减少酒精直接接触胃,减少相应刺激。但实际上,应酬中一般饮酒量较大,靠服胃药护胃不一定有效,酒精还可能影响药物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错误三:熬夜胃不舒服就吃。熬夜时常会觉得胃不舒服,原因是熬夜会刺激胃酸分泌,这时自行用药很容易出错,反而加重症状。例如熬夜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用拉唑类药物基本无效,吃吗丁啉效果更明显,建议咨询医生后服用。
错误四:喝水前吃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是个大概念,服用时间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这类药最好在饭前半小时吃,但也有部分药物需在饭后吃。此外,吃完胃黏膜保护剂不宜立即喝水,否则会将药物刚在胃黏膜上铺设好的“保护层”冲淡或破坏,影响效果。
5成人脾胃虚怎么办
一、脾胃调理五个养生方。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