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徐某,男性,45岁,军人,
病情较久,1958年8月起,食欲缺乏,疲乏无力,大便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住院4次,每次均有明显的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经治医师汇报讲述病况: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略高在150?191单位/升,其他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惟消化道症状较多,8个月来多次应用乳酶生(表飞鸣)、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消胀灵、薄荷脑、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小檗碱(黄连素)、干酵母、四环素等健胃,消胀,止泻与制菌剂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缺乏,口微苦,食后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惫,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3?4小时,少至2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
此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药用党参、清半夏、黄芩各9克,干姜4.5克,黄连3克,大枣(劈开)4枚。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1剂。
服药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食欲增进,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精力较前充沛,大便基本成形,肝区疼痛基本消失,睡眠增加。
1965年2月5日再次复诊时,前症复作,仍以半夏泻心汤,10余剂后,效验不著,改服附子理中汤,7剂后,诸症不仅不减,反而心下胀闷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复又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20余剂,获得显效。后来大便不实,次数增多及心下痞满,服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诸证平复。
岳氏诊治本例肝炎所致肠胃功能失调,此次住院以来,虽曾反复且较长时间应用西药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中药治疗后,短期内即症状基本消失,反映出中药对调整肠胃功能有一定作用,惟诊断治疗必须丝丝入扣,前期措施可谓得当。后期之治,初服泻心汤10余剂不效,认为以往长期应用黄芩、黄连之苦寒,阳明之邪热已清,认为太阴虚寒忽略了心下属胃与口苦胀闷为胃邪犹在之征,经用附子理中,适助其热,致病情加剧,后改用泻心,又奏卓效,二方之治,一在脾,一在胃,一在温中补虚,一在和解寒热,应用时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