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体温37.4度算发烧吗?
1.体温测量
正常测试部位的不同,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常用体温包括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1)口腔温度
将体温计放在患者舌下,闭嘴约3分钟后取出,正常范围为36.3℃~37.2℃;
(2)直肠温度 测量方法是消毒体温计,涂上润滑油,然后插入肛门,三分钟后取出,正常值约为0.3℃~0.5℃;
(3)腋窝温度
由于测量方便卫生,是目前最常用的测温方法。测温方法是将体温计夹在腋窝,五分钟后读取值,正常范围为36.1℃~37℃,比口腔温度低0左右.2℃~0.4℃。
记住不要记住测量体温时三种测量方法的正常值。
2.体温正常变化
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可能会发生轻微变化。例如,下午的体温相对高于早上,但一般相差小于1℃;饭后、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体温也会轻微升高;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或情绪激动也会使体温略有升高;妇女在排卵和怀孕期间的体温略高于正常。不同年龄段也有轻微的体温差异,如儿童代谢率高,体温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略低于中青年。二、病因及常见病
结合临床表现,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组织活检(淋巴结、肝脏、皮肤粘膜)、骨髓穿刺等。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两类。
1.传染病
它包括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其次是病毒。
2.非传染病
(1)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异常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亢、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颅脑创伤、癫痫持续状态、心力衰竭、内脏血管梗死、组织坏死等。三、鉴别诊断发热
(一)传染性发热和非传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有以下特点
(1)发病急,伴有或无寒战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及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正常值<10%),提示细菌感染,有助于识别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使用激素后NBT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感染和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加:正常值为0~37,增加越高越有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除妊娠、癌症、恶性淋巴瘤外更有意义。使用激素后可增加或呈假阳性。
2.非传染性发热
非传染性发热具有以下特点:
(1)热程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2)几种常见的发热
1.不规则热
发烧没有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各种肺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热
指所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但临床上也采用了发热的狭义概念,即发热的原因不明。发烧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者仍不明确。
3.癌性发热
是指癌症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与癌症排除感染和抗生素治疗无效引起的发热。
4.寇热(Qfever)
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一种引起全身感染的自然传染病,也被称为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子和猪是主要的感染源。临床特征是发烧、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有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有慢性肝炎或致命的心内膜炎。
5.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各种传染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心、体温中心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超过正常范围。
6.中枢发热
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温度调节中枢异常引起的发热。松弛热也被称为败血症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温度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恶性肉芽肿可见持续的松弛热。
(3)临床分度和热型
1.临床分度
可分为以下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持续发热4周以上。
2.热型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量的体温值分别记录在体温表上,将每个体温值点连接成发热体温曲线,称为热型(fever-type)。热型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人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是内生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血液的速度,影响体温调节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热型通常是不同的。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
fever)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在24小时内,上述高水平的体温波动范围不得超过1天或几周℃。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通常在39岁℃上述波动范围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4小时℃,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突然升高后持续数小时,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因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和急性疾病。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升高39℃或以上,几天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几天后逐渐上升,所以重复了很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者以上,几天后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在几天后定期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和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体温曲线不规律。不同的发热疾病有相应的热型,有助于根据不同的热型诊断和鉴别发热病因。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感染,或由于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变得不典型或不规则;②热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只能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能有典型的肺炎热。四、发热的治疗原则
1.病因处理
积极治疗发热的原因是解决发热的基本方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不同的感染源选择有效药物治疗;脱水患者积极补充液体;立即停止药物反应和抗过敏治疗。
2.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发热本身就是身体免疫系统去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高烧和患者严重不适和强烈要求外,他们通常不急于使用解热药和其他药物,但他们必须通知患者,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对于高烧患者,必须冷却处理。
(1)物理冷却
①将冰袋放在头部、腋窝和腹股沟中,用干毛巾包裹冰袋。②酒精浴,用35%~50%乙醇溶液浴,患者仰卧,从颈部到手臂外侧到手背,然后换一条小毛巾,从腋窝到手掌,用同样的方法擦拭对面;然后从腹股沟到脚。然后让病人侧卧,从后颈开始,从上到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擦拭时,患者需要轻轻按摩。当他们被擦到大血管附近(如腋窝、肘部、腹股沟区、巢穴等)时,他们应该停留一点,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苍白或脉搏、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手术。
(2)药物冷却
阿司匹林,0.3~0.6g,必要时每4小时口服一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也可以选择安乃近滴鼻液滴鼻;如果高烧不退,也可以考虑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3.休息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喝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