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盛灿若,男,生于1934年,江苏南通人,著名针灸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名中医,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盛灿若认为,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而且,针刺手法并不玄奥,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神秘莫测,倘能细心探求,自非难事。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决定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认为玄虚神秘,如能研得真谛,确有独到之处,针灸原理也在其中。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针灸理论如下。远道和局部取穴配合从总体上来说,针灸治疗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内脏病(脏腑病),二是经络病。治疗脏腑病,除了局部与邻近取穴外,更重要的是远道循经取穴(特定穴),如五输穴、俞募穴、郄穴、络穴等;且取穴时要少而精,抓住重点,深刺透穴,一针数穴,同时得气。要强调针感和气至病所,这就需要内气的配合(运气法),治疗疑难杂症才更显效。而治疗经络病,特别是痛症,多需要局部和邻近取穴,其中围针刺更为重要(当然也可以选远道的经验穴),这样效果更为明显,往往可获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盛灿若运用远道和局部取穴配合,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神经麻痹,中风瘫痪,肌肉、关节疼痛,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盛灿若提倡针灸时要认真辨证,合理取穴,正确施行手法。临床中辨证是基础,取穴是手段,手法是关键,而针刺手法又是关键的关键。因此他强调要苦练指力,指力遒劲才能运用单手进针、捻针、运气;这种单手进针法,不同于那种单手快速直刺法,而是一种多方向,多动作相结合的复式手法。即在腕力与指力下插的同时,结合大指与食、中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一体,整个操作过程平和而稳健,疼痛轻,得气快,针感强,疗效好,对脏腑病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如胃脘痛、尿潴留、呃逆等。辨证与辨病结合针灸治病,需要四诊、八纲辨证,讲究补虚泻实的原则。诸如有补益肾气(阴谷、太溪);平肝潜阳(曲泉、太冲);健脾和胃(足三里、公孙)等法则的应用。在辨证的同时还要辨病,比如同属中风病人,在中医的证型上也大致相同,但一个属于脑溢血,一个属于脑梗塞,两者都可以用风池、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等穴治疗。但前者不宜取人中、内关、太冲等容易扩张血管,引起渗血或出血的穴位;而后者不宜取阴郄、地机、三阴交等减缓血液循环、容易凝血的穴位。再如,同是一个中风半身不遂的病人,一个是由于高血压引起,一个是由于糖尿病引起;前者应采用曲池配足三里,太溪配太冲来降低血压,后者应采用通里配复溜,阴谷配地机滋阴降糖。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在辨证的同时应结合辨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擅于应用经验穴盛灿若采用“咽四穴”,治疗失喑、声带病变(包括声带麻痹、声带小结)、咽炎等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对急性失音、暴喑,1~2次即可治愈。其位置在喉结旁开2寸,上、下各5分,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内缘,呈外八字形,直刺0.8~1.0寸,千万不能垂直向后直刺,以免刺中颈总动脉窦,发生危险。其他如“面三针”治疗面瘫,急性面瘫一般在20~25天即可治愈。即使是陈旧性面瘫(面瘫后遗症),用本法亦可治愈80%的病人。其理论为“头为诸阳之会”,面部经络密布,运用“面三针”透刺(多经多穴),可使脏腑与经络,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经气得以沟通交融,三针首尾相接,点面结合,增加了经络之间联系,使多经得气,从而提高了疗效。